人美中国书画网,中国书画,人民艺术网,人民美术出版社

 找回密码
 开设账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关于书法的见识问题——在胡秋萍导师工作室学习体会浅谈

2014-1-24 23:3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336| 评论: 1

摘要: 关于书法的见识问题——在胡秋萍导师工作室学习体会浅谈  刘斌湘        有名家总结说,要当学有所成的书法大家,天份第一,见识第二,临写第三。我认为,当不当大家都一样,要提高书法水平,都必须靠这三 ...


关于书法的见识问题

——在胡秋萍导师工作室学习体会浅谈
  刘斌湘
        有名家总结说,要当学有所成的书法大家,天份第一,见识第二,临写第三。我认为,当不当大家都一样,要提高书法水平,都必须靠这三点。天份指人与生俱来的爱好、悟性和才情,临写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无需多言。这里主要就书法见识问题谈些粗浅认识

(一)

    书圣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第一个老师是卫夫人,第二个老师是其叔父王廙。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规矩钟繇,正体尤绝。王廙擅书画,名重当时,史载“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王羲之跟随两位大师学书多年长大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书,见索靖、梁鹄书,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后又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岁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此后,王羲之临习古人墨帖碑刻,取法乎上,独辟新境,变古体为今体,终于冠绝古今。
    王羲之的故事,至少给了我们三点启示。启示一,学书必须转益多师,广纳博涉。启示二,增长书艺最好是碑帖融通,也如人们常说的“学正书,须会行草;学行草起码得把握一门正书”。启示三,学书法闭门苦练还不够,还要打开视野,多见多识。第三点尤为重要。如果王羲之当时没有北游名山,没有见到这么多古人碑帖,他再有天份,再勤奋,也只能是王廙第二,而不可能冠绝古今。
    我们练习书法,往往会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错,一段时间又觉得自己越写越差。感觉自己写得不好,那是因为你的眼界开了,见识高了,也就意味着你的书法水平要上一个新台阶了。临习书法,眼界和手艺就像人体的两条腿,提高技艺,就像人走路一样靠两条腿交替前行,靠眼界和手法相互间的否定之否定。眼界的开阔,是以见识的高低多寡为支撑的。
    古人写字是为自己写,是自己说了算。现代人写书法,多半是为别人写,要别人说了算。在书法成为纯艺术的时代,书法始终是在比拼,而且拼的是你的后路,是你对书法的理解,是你学养的积累。所谓后路、理解和积累,无不与见识关联。可以这么说,你的见识达到了什么程度,你的书法水平才能达到这个高度。也可以这么说,没有优秀学书者的见识,你就成不了优秀学书者;没有书法家的见识,你也就不能成为书法家。这是本文所想表达的第一层意思。

(二)

    第二层意思,说说书法见识的内涵。
   首先,要正确认知书法。这是最基本的见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书法当成写字,把写毛笔字说成书法。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当然,书法是用毛笔写字,但它的准确定义是:运用源自古代的笔墨技法,有章法、有意境的汉字书写的独特艺术。正确认知书法,读懂文字定义还不够,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理解。
    一是书法的传统性。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后人向古代经典法帖取法,并且在取法实践中不断变法不断创新的过程。学古、尊古、尚古的传统性,是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这一特质,教给了我们一个常识性问题,即:学习书法,就是用心临习古代经典碑帖。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字有师承,工夫易进。临摹少则无师承,体势粗恶。”胡秋萍老师也告诫我们:“要用心去临帖,用心去跟古人对话。你敷衍老师,那是欺骗你自己;你敷衍古人,古人也会敷衍你。”
    二是书法的文化性。中国书法,从来就是依赖于文化而成就的,特别与儒家文化紧密相连。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都是先成文人,后才成为艺术家的。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书法成就,与其文化涵养和思想深度成正比关系。黄庭坚在《跋东坡墨迹》中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之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他在《书缯卷后》文中还提到:“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
    三是书法的艺术性。中国书法是通过线条造像来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表现美、刻画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点画的粗细方圆与轻重快慢、结体的欹侧大小与开合收放、章法的疏密虚实与离合断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就是利用各种矛盾对比来创造一种和谐。在创造艺术的过程中,技术的实质就是始终贯彻儒学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比如,楷书是静的,就要写灵动,要敢于用行草笔法;草书是浪漫的流动的,就要写出静气,不能写野了。
    四是书法的精微性。作为传统艺术,书法是讲求严谨的,不允许信手涂抹恣意妄为。从技法角度讲,书法是毫末之技,特别要求精细精微。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要求说,“点画不得着粗气,运转不得著俗气,挑剔不得有苦气,顾盼不得有稚气,引带不得有杂气。”达此要求,用笔既要灵便,又要出于自然,实在不易做到。要知道,书写用笔,毫发之间,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五是书法的科学性。中国书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形成了自身的科学体系,因而是科学的。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不断重复出现的起着作用的,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可以被认知,可以被利用”。比如:书写的正确笔法,都是阴阳相对的矛盾体;点画、结体和章法,其表现形式都是以对比方式出现;书法是文化的,但不是书本知识,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等等,都是其内在规律。还有,书法的技法,书法的评鉴,所用的都是哲学语言,体现的都是关于世间万象的哲学道理。这说明,书法是社会科学范畴。
    周维新先生认为,“学书之要,一靠功夫的磨砺,二靠学问的涵养,三靠人格的支撑。所谓人格,就是要有高格调的思想境界。”他还说:“耐住寂寞,是毅力;甘于寂寞,是品格;享受寂寞,是境界。”概括性地说,这就是一种基本认知。
    其次,要认真参悟书法。古人云,“操千琴而后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其器。”增长书法见识,最基本的途径还是从功夫磨砺中来。潜心参悟书法,是增长见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甘受寂寞埋头苦练,固然必须;潜心钻研把握科学方法,尤为重要。一如书论家所说,“学习书法不仅是拿起毛笔写字,更主要的是运用文史、哲学等诸方面知识去研究古法。不仅是练手、练笔,更主要的是练眼、练心。”
    所谓参悟,就是要会思想。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老师说:“我国搞书法的有千百万大军,凡是写得好的都是有思想的,凡是没有思想或思想不健全的,一定写不好。”他还说,“现今社会政治家多,科学家多,画家也多,就是思想家少,书法家也少。因为书法家必须要有思想。”由此可见,有没有思想,是成就书法家与写字匠的分水嶺;会不会参悟,是决定专业与业余的岔道口。
    参悟书法,就是要养成用心观察潜心思考的习惯,或者说要学会带着思想去临写古典范本,去跟古人对话。比如临摹,有人提出应该用2/3的时间去读帖,用1/3的时间拿笔写字。这种读帖,就是潜心观察思考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研究。通过研究,在对范本的字法有了感性体验之后,努力找出共性的东西进行理性归纳和推导,进而抓住技法中的内质。通过研究,可以了解范本作者的家世、成就、艺术特点及其相关的文史知识。通过研究,还可以了解范本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而在体验中想象古人创造范本时的书写状态。试想,如果能按着古人的书写状态去临摹范本,一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悟书法,就是要学会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古法。所谓科学方法,一是指运用文史知识去考量去比较。比如学“二王”帖学,难以见到其墨迹,就可以把学“二王”学得好的米芾、王铎拿来进行比较,可以交替临写“二王”与他们的范帖。这些范帖中相同的东西,那是共性的技法,你必须坚持;其间不同的表现手法,是个性化的变化,你也可以自由发挥。二是要充分地把中庸哲学和辩证法运用于书法实践中。比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把笔按下去,提着写;把笔提起来,按住写”,等等。
   其三,要学会鉴赏书法。增长见识,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书法欣赏水平。增长鉴赏能力,除了具备一定的创作实践经验,还须要广泛地阅读经典法帖,要懂得欣赏的相关方法和技巧。如果看一幅作品不知道好坏优劣,你还能写出高水平的书法?那是可想而知的。
    鉴赏书法,首先看其有无古意,也就是要看其师出何门。如果看不到古法出处,这基本上就不算书法。如果我们不熟悉经典碑帖,你又怎么看出人家的作品师出何门呢?经典碑帖是可以养眼的。书法不光是写出来的,更是养出来的。多读法帖,你所喜爱的认真研习,你不学习的也大致了解,这样才能打好鉴赏的基础,提高眼界。
    书法是造线的艺术。看技法的优劣,首先是线条,看线条的线形、线性、线质。书法的雅或俗,其分界点在哪呢?就看线条有没有质量。有名家指出,“只看形态,不会看线质,那是一种审美陋习。”书写的笔法及其变化,决定线形,更决定线质。起收笔是露锋还是藏锋?行笔间是中锋还是侧锋,是提还是按,是快还是慢?其间无所谓好坏优劣,关键是用得适当,变化适度。笔法得当适度,则线形美,线性好,线质高。反之,“丁头鼠尾、轻滑、不入纸、碍眼”等,则是笔法不当的表现。
    其次,看字势。字势由笔势决定。用笔的发力点不同,再加上走向不同、轻重不同、角度不同、长短不同,都会引起笔势不同。“势如斜而反正,画似曲而反直”。一般来说,一幅作品中字势左冲右突,既破了其均衡性,又很和谐,那是变化的表现,是高级的,相反,笔势无变化,点画无向背无呼应,字势均衡呆板,就没有艺术性可言。恰如徐用锡在《论书》中所云,“结字要得势,断不能笔笔正直,所谓如算子便不是书。到成字时,自归于体正而行直。”
    再次,看气韵神采,即看作品的行气,黑白布局、墨韵。先说行气,书法的行气是很独特的。如果写出来的字像印刷体一样两边齐着下去,那就是有行没气,很呆板。只有沿着中轴线或内齐或外齐、或单字或字组地表现左右、大小、宽窄、长短的摇曳错落,那才会行气十足。恰如汤临初所言,“盖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大小、简繁,不可概齐。但能各就本体,尽其形势,须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极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亦如笪重光所云:“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再说黑白布局,即有字内布白、字间布白和行间布白。字内布白关系字构字势,字间与行间布白关系章法。古人言章法常有的“担夫争道”之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讲的都是布白问题。一幅作品布白变化多变化大,往往行气流贯,气韵生动。反之,笔画均匀摆布,字字均匀摆布,也就没有神采可言。即所谓“有余势则隽,有余笔则清,有余纸则宽,有余意则远”。
    最后说墨韵。墨色的浓和淡、枯和润,以及焦墨和宿墨的运用,选择是很多的。不同的书体,不同的纸张,不同的笔性,选择是有区别的。运用得当,作品增色,反之会影响书写效果。在技术上,善用墨是以善用笔为基础的。善用中锋,笔能摄墨,自然骨肉相称,笔墨调和。赵宦光在《寒山帚谈》中告诫说:“凡强纸用墨使墨有余,浓墨用笔使笔勿渴。饮墨如贪,吐墨如吝。不贪则不胆,不吝则不清。不胆可,不清未可,俗最忌也。”

(三)

    第三层意思所要表述的,就是如何快捷有效地增长见识问题。
    增长见识的途径是多样性的。一是要多读书。要学文学诗词,要读史哲书。起码你要看看《中国书法史》,弄通书法发展的脉络,同时要读一些书法理论。因为,书法既然成为一门科学,必然有专门的理论作支撑。二是要拜师学艺。我们学习古人,靠的是揣摸参悟,有没有老师指点,是两码事。走进课堂,转益多师,可以润见增识,富智慧心,可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是要加强交流。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经常保持书友间的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启迪,共同提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你走什么途径去增长见识,都必须清醒地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增长见识是以潜心临摹古人为基本渠道的。我们知道,一个人天天闷着头临帖,是写不好书法的;同理,如果我们脱开临摹,光走走光看看光空谈,一定也增长不了见识。因为,书法不是书本知识,必须经过功夫的磨砺。那一点一滴的学问积累,是以一丝不苟临写为基础的。只有心慕手追,才能心手相印。
    其二,增长见识其实没有快捷便道,而是一个历经反复的渐进过程。一般而言,有名师指点,学识会较快增长的。问题在于,名师的指点,你是否能领会得到。本人从去年开始在胡秋萍导师工作室学习,面授时老师每次都说了一些技法上的“关键词”,而且反复强调,我一直不以为然;老师每次作书写示范,我看后都觉得差不多。直到今年三月份,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都会在我的思想上产生一种共鸣,老师示范时也能从中看到其运笔的细微变化。我心里高兴,知道自己长见识了。从中我体会到:同样的一个关键词,你在不同阶段不同水平层次上,其认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示范动作,你在不同阶段不同水平层次上,其感悟也是不一样的。事实告诫我们,学养得靠一点一滴积累。
    其三,研究书学理论一定要学会辩证思考。古人习惯以物喻事,喜欢用比喻来论述技法。由于时代不同、书体不同、角度不同等等,浩繁的书学理论中不乏令人困惑之处。比如“中锋与侧锋”,中锋行笔线条沉着、圆润,侧锋用笔则表现灵动、情势。从古至今,老师讲笔法都是强调中锋和藏锋,古人反复论述的“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喻的都是中锋和藏锋。可在实践中,侧锋和露锋却用得很多。如果能运用辩证认识论去思考和分析,我们就会明了,强调中锋和藏锋,一是因为儒家文化倡导“君子藏器”,二是因为王羲之书风的影响,三是因为有益于行笔调锋的规范训练。进而也就知道,理论上强调中锋和藏锋,并不排斥在实践中适当的使用侧锋和露锋。如果不会作辩证思考,只是纠结于理论与事实不合,则一定会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会钻牛角尖钻进“死胡同”。最后强调一句,运用儒家中庸思想和辩证法去研究书论,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技能。
再加一句[画蛇添足],但愿文中无俗句,自喜笔下有真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7-5-9 17:33
Now we know who the sebnsile one is here. Great post!

查看全部评论(1)

SCRM|小黑屋|人美中国书画网  |网站地图
邮箱:brushwork#163.com(#更改为@)

GMT+8, 2024-4-27 02:20 , Processed in 0.413434 second(s), 13 queries , X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