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前期的著名画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但是由于上半世纪的美术发展的余波仍在,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中国画的发展几乎陷于停顿。 林风眠和他的彩墨画探索 ◆潘天寿(1898-1971) 原名天授,更名天寿,字大颐,号阿寿,别号寿者、雷婆头峰寿者、秃寿、懒道人,浙江宁海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曾入上海美专,后任叫席。得与吴昌硕、黄宾虹等交游。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协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远师徐渭、八大及石涛等,近受吴昌硕影响,自成一格。其画布局奇险,笔墨浓重,色彩单纯、气势雄阔,亦善指画。传世作品有《凝视》、《松石》等。著述甚多,以《中国绘画史》影响为大。 在潘天寿"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方针下,他主持的浙江美术学院比中国其他美术院校更加注重中国传统,并率先在60年代初实行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教学,并将书法课纳入国画基础课表中,聘请了以传统功力著称的国画家、书法家到校任教,如吴茀之、顾坤伯、陆俨少等,培养了很多传统功力好,重视笔墨表现的国画家,这些画家因与浙江美术学院的传承关系和风格上的相似性,被成为"新浙派"。 南京画家群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文化重镇的南京,聚集了一批中国画家。老画家有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喦,以及年龄上稍小于他们的宋文治、魏紫熙、亚明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陈之佛与傅抱石。 ◆陈之佛(1895-1963),别署雪翁,浙江余姚人,居南京。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案科毕业。1924年回国后,从事工商图案设计。35岁后,亦致力于国画创作。曾任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教授及杭州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长于花鸟,习宋、元人法,用双钩细染法,精雕细刻,设色秾丽,将近代中国工笔画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准。间及山水和艺术理论。代表作品有南京博物院藏《梅鹤迎春图》轴、《紫薇双鸽》轴等。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又名瑞麟,因喜爱石涛,自名抱石,江西 新余人,生于南昌。青年时酷爱书画篆刻,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从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术史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执教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以写意山水及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