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账户 登录
人美中国书画网,中国书画,人民艺术网,人民美术出版社 返回首页

吴高钟的个人网站 http://www.rmzgsh.com/?2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直入肌肤记忆场

热度 2已有 416 次阅读2013-1-9 16:40 | 肌肤, 记忆

直入肌肤记忆场
迈涯(Maya Kóvskaya) / 文
用嵌入猪毛的日常物品组合而成的雕塑装置,吴高钟借此创造出颇有怀旧色彩的记忆场。当他把源于自己生活的关键时刻的物质文化转世化身为这些作品时,以转喻式的视觉刺激物反指我们自己熟悉的那些具体事物,唤醒了我们的内心感知。
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著名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1913-27)中记叙了一次转换式体验,这次体验随后触发了一场重要的关于时间和记忆本质的翩翩联想。当他吃了一口刚刚蘸过茶水的麦德兰点心时,忽然一连串很久以前的记忆无意中激涌而出:“……这时我感到内心深处有什么东西在颤抖,什么东西在离开它安居的地方,像要浮上来,好像什么东西像锚一样从深深的海底打捞起来,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能感觉到它在慢慢升起,我能感觉到它遇到了阻力,我能听到它翻腾时巨大的空间发出汨汨的声响。”普鲁斯特描绘了这种感觉如何通过最普通的日常琐事的联想激发出来,描述了再次苏醒过来的昔日的呼唤声是何等强烈。他写道:“一种舒坦的快感传遍全身,我感到超尘脱俗,却不知它出自何因,顷刻间觉得浮生若梦,荣辱得失都很淡然,背时遭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所谓人生短促不过是一时的幻觉,这种新的情感体验犹如恋爱效应,就像爱情用一种可贵的精神充实了我。也许,这种感觉不是自外而入,它本来就是我。我不再感到平庸、猥琐和凡俗。”然而用这种方式回到往昔可不是依靠纯粹意志就能完成。事实上,它完全来自那种有能力把我们与过去重新联通起来的日常生活中貌似凡俗的暗示物。如果普鲁斯特能够看到吴高钟的雕塑作品的话,也许他会用自己讨论滋味、气味联想力的那些语言来描述这些普通平凡的事物。也许会这样来描述它们:“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矢,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吴高钟的作品沿着一条路径直入肌肤,然后逐渐钻进失落的记忆那口深藏不露的老井。他最近的系列组合雕塑作品全用木雕做成,上面重重叠叠植入了几千根猪鬃,犹如毛发耸然,它们的唤醒力就存在于时间的流逝以及脆弱但却又强韧的记忆的关系之中。
他在这些雕塑中,以嵌入猪鬃的雕花梨木物品制造出各种具有强烈冲击效果的怀旧场境。这种视觉效果非常抓人,既让人不安,又很迷人,它延伸了他的发霉系列的探索。这些作品直入皮肤,挑起某种普鲁斯特式的情感体验,因为吴高钟用这种方式挑选、试图赋予它们以新生的物体都来自最凡俗的日常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事物,与我们生活中某个特定时候的某种经历、感情和记忆息息相关。
吴高钟作品的外在的视觉语言表面上相似于超现实主义者嬉戏地观念探索。 那些植入猪鬃的日常生活的复制品与梅雷特•奥本海姆的著名的皮毛茶杯(《皮毛中的早餐》,1936)有仿佛类同的视觉路子,同时范围又有拓宽,而在观念本质上又截然不同。奥本海姆的茶盏、杯盘、匙羹上覆满或者衬着羚羊的生皮,被描述为有一种“微妙的变态。”尤其是,据说杯子可能具有某种女性主义的意味,而且通过唤起女性生殖器的柔软、内敛、凹进等特点,对那些常见的坚硬、凸起、挺拔和自我指涉地类似阴茎的男性雕塑进行了批判,同时暗示着更大关联意义上诗意的荒诞性,设计的初衷是要挑战主流的理性观念。吴高钟对材料的使用,本意并不是要诱发我们对毛发和带毛物体的自由联想,而是要在视觉上表现记忆本身的飘忽不定,它居藏于充当我们心理活动诱导体的事物之中,把我们带回内在的自我的瞬间。
蓬勃耸立的毛发形象也是我们在吴高钟早期发霉物品系列中看到的视觉逻辑的自然延伸。在2000年,吴高钟在玻璃瓶中进行过各种有机物的培育实验,让它们腐烂、发霉,用离奇的新的生命形式进行改造。后来,他拍了一系列带有宝塔、庙宇、牌坊等的中国传统建的“发霉风景”,照片里朽烂的衰败之美焕发出虚无缥缈的磷光。《美丽伊甸》是吴高钟表现这种缥缈风景的系列作品之一,很像是对山峰从白雪中脱颖的经典的“云海”高地国画或者中国传统风景画的某种魔幻式阐释,但是,在这种失乐园般的炽热之美的背后,不是纯真而是腐朽,是行将就木的衰败。这些病怏怏的山峰以及他的《雨季》中的传统建筑的意象,都别具暗示意味。吴高钟的“伊甸园”是所谓的堕落之前的纯粹的“人的自然”之地呢,还是天生有缺陷的人类在其中不会有适当位置的纯洁的远古自然空间呢?
吴高钟的浪漫发霉风景的摄影具有超越尘世的色彩,而他的“长毛”日常物品的雕塑却让我们踏踏实实的落地、带我们回到生活所承载的记忆中去。格外亲切感人的是那些个人物件——我们人人都拥有的那种东西——那些在我们个人日常生活的特定背景下所具有的某种含义的东西:那副心爱的让你感觉很酷的昔日流行的太阳镜、卷角的情书、一个电脑包、一只茶壶、一张证书、一个苍蝇拍或者一把吴高钟的儿子三岁时意外割伤手的剪刀,一本在1989年大学宿舍的火中抢救出来的书,或者2003年版的北京地图,当时这位艺术家决定从老家江苏省徐州市搬到北京,到首都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正是那些物件标志着岁月沧桑的经历,如吴高钟在上美院之前做了8年工人,他以工人身份上班穿的鞋子,还有那只感官暧昧的粉红色手提箱,上面饰满长长的白色鬃毛,它承载着他的希望,总是随身带着它往返于徐州和北京之间,还有那只既预示人生重要时刻的到来,又记录着无穷无尽、不可阻挡的时间流逝的闹钟。
无论作一个系列或者个体来看,这些作品在视觉上都暗合着普鲁斯特的核心主题——“无意识的记忆”以及它把我们与自我和生活的一部分重新联系起来的力量,而自我和生活的这一部分长期淹没在时间无情流逝聚积起来的经验的积淀中。在激发和表现——严格说是让过去再次呈现——过去时刻的过程中,这组作品从貌似琐碎和瞬息即逝的事物中提炼出有意味和永恒的东西,这些作品在谈论时间流逝的同时,却在一个几乎一切都在飞逝和昙花一现的时代激发着永恒,提醒我们,在我们当下的生活和自我中,存在着一个强大有力而且不懈地活跃着、肉眼似乎看不见的过去。
对普鲁斯特而言,时间可以根据“内心时间”来认识,这种时间有一种独特的情感特征,而且与外在的“精确时间”形成鲜明对比。“过去,”他写道,“仍然活在我们心中……它把我们塑造成现在的样子,而且每时每刻都在重塑着我们!……一个小时不仅仅是一个小时!它是一只花瓶,里面充满了香水、声音、景致和气候!……因此,当我们内心抓住一笔成串地聚集在一起的印象的宝藏时,每一个印象都有属于自己的气味,都是在我们自身的经验中形成,那些经验又构成我们过去的某些时刻。”然而我们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往往是无法挖掘到过去这个隐蔽宝藏的,因为它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过去的时间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普鲁斯特所谓的“无意识的记忆”是一种记忆概念,在这样的记忆中,来自日常生活的微妙的触发者会同步激发起对过去的回忆,与有意识的记忆形成对照。有意识的记忆是一种刻意回忆过去的努力。有意识的记忆努力常常让我们在对过去的追寻中一无所获,正是这种吴高钟在自己作品使用的最平常的事物触发了对经验以及藏在我们建构自身的叙述表面下的潜在记忆的联想。我们如何才能走进那些失落的宝藏,重新激发出记忆、把我们私下的、动人的、内在世界的“内心时间”与公众生活共享的外在的“精确时间”统一起来呢?也许像吴高钟这样的艺术取决于把普遍、平常、大众世界与私密、个人、隐密世界联系起来的枢纽,将向我们揭示在貌似无意义的琐屑事物中往往包含着生活本身的意蕴。
普鲁斯特早期作品把时间看作一种神出鬼没的恶梦。吴高钟的作品同样有一种梦幻般的、有时甚至类似恶梦的品质,有些完全源于恶梦。在《黑夜、陌生人、床、手电筒、纸箱子》(2005年)中,吴高钟从视觉和空间上重新回忆了(就是说他再次把介于梦和清醒之间的扰人的体验片段聚拢在一起)某个已经过去了很久的时刻。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1900年)中,用来心理治疗和恢复压抑记忆的心理分析法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澄清和将潜意识的恐惧以及恋物癖的表面化发挥很大的作用,梦能够透露潜伏的、被压抑的欲望。在上述作品中,吴高钟的再回忆和再表现把童年时代的恐怖经历和恶梦加以具体化,作为一个成年人,提供了检验童年焦虑和他们的意志的场所。这件装置作品包括一张床、床下的一只纸箱、一把巨大的手电筒—所有这些东西上都耸立着他的标志性的猪鬃。当然,那根巨大、超常的手电筒可以解读为经典的男性器官的象征、自信之源、父亲授予的强大力量。在这件作品中,吴高钟的父亲用手电筒来照亮床底下那块可怕的未知空间,而孩子确信那里藏着陌生人,最后证明那是一只纸箱上的陌生人的头像。如果回忆与知识——关于我们自身与那些塑造我们自己的因素——可以发挥治疗和赋予力量的作用,那么,这些作品也许会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目光思考生活中这些平凡的事物,用这样的目光就能够看到把我们与某种精神,某种感情以及凝固在时间中的某个时刻联系起来的能力,同时意识到这样的时刻无论多么短暂有限,都对我们目前的状况产生过塑造性影响,因此已经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吴高钟巧妙地把源于自己生活的那些私密时刻放进讲述一代人、一个国家的更广泛的经验、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经验的作品中。这些似乎属于艺术家个人的事物却具有强大的震憾力,恰恰是因为它们有能力激发起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记忆,给我们提供虽然脆弱但却持久的定住逝水年华的视觉之锚。
杨向荣/译
作者简介:
迈涯:作家、评论家,策展人。近期策展包括《中国在路上》(布鲁塞尔,2008年)《曼切斯特亚洲三年展》(策划联络,英国,2008)、《正在建设中, 第12节国际摄影双年展 2008 Fotofest 》(美国,2008)、《正在建设中1:休斯顿艺术节》(美国,2007)、《宿命的物语》(美国,2007)、在现代化的舞台上》(美国,2007)《目光的碎片:中国录像艺术展》(美国,2007《日常圣像》(联合策划,中国 2006)《欲望的彼岸》(美国,2006)《接触与疏远:中国当代影像展》(加拿大,2006)《另一种现代性》(美国,2006)、《脱轨:中国行为与录像艺术个案展》(美国,2006)、《爱在大工地时代》(中国/美国,2006)等。艺术评论发表在 《Flash Art》、《典藏艺术国际版》、《Contemporary》、《Art iT》、《艺术地图》、《Eyemazing 国际当代摄影杂志》《positions: 东亚文化评论》,《纽约艺术》、《ArtPost》 等众多艺术期刊、学报、杂志上用英文、中文、日文、法文和西班牙文发表过大量作品。著作有《正在建设中——中国当代艺术》(2007)。目前撰写中国当代艺术的书。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hidden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显身卡 | [匿名艺友]2017-1-3 14:54
At last, soenmoe who comes to the heart of it all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SCRM|小黑屋|人美中国书画网  |网站地图
邮箱:brushwork#163.com(#更改为@)

GMT+8, 2024-5-10 04:33 , Processed in 0.617850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