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账户 登录
人美中国书画网,中国书画,人民艺术网,人民美术出版社 返回首页

隋建国的个人网站 http://www.rmzgsh.com/?20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时间的形状 材料:漆 2006年至今

已有 377 次阅读2013-1-9 16:24

如果说《偏离17.5º》是艺术家把自我存在(human being)置于公共空间中的一次展示,那么作品《时间的形状》则纯属于艺术家对于身体的一次自我验证。这个作品始于2006年12月25日,隋建国将一根钢丝在油漆中蘸了一下,从此每天他都将坚持重复这一动作,随着时间的延续,油漆球越来越大。即使在这期间隋建国出差在外,他也要让助手或者专门委托一个人来干这件事。作品最严格的规定在于在艺术家生前每一天都要蘸一次,而这一行为随着他的生命停止而停止。在这个作品中只有“时间”是绝对的。
  张颂仁认为《偏离17.5º》与《时间的形状》是两项至死方休的作品,他在《一个隐蔽的反现代主义者:隋建国与他的退休计划》一文中,将这两件作品的线索与艺术家成长的大历史联系起来,认为艺术家以时间流逝为题,以生命的终结作为一个支点去抑制意识形态对未来的虚妄承诺。
  隋建国出生于1956年,亲身经历了文革、恢复高考、改革开放、89学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等一系列关乎社会与个人命运的种种变化,在这期间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也在“革命与不革命”、“富有与不富有”、“成功与不成功”这样简单的二元思维中变化着。对于隋建国而言他已经不相信任何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景,不再幻想借助任何“外力”来实现他心中预期的幸福;他意识到通过作品来认识、肯定自己的存在才是最重要的。于是,进入“知天命之年”的隋建国将艺术探索的方向转向了具有普适性的“身体”与在潜意识中的那个“本我”;将对于作品外在公共意义的追求转向了对于创作主体自身内在价值的肯定。
  相对于其他艺术史学者而言,笔者倾向于将隋建国的创作经历分为3个时期。第一阶段:1984—1996年,为“材料表现”时期或称为“自我确立”阶段。1984年,隋建国在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大学期间的“寻根热潮”使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热情,“庄子”哲学中的《齐物论》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万物齐一”的观念下,他尝试撇开学院的雕塑语言,对各种材料进行实验、探索。1989年之后,一系列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使他生活以及创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禁锢、困惑、伤害等情绪在作品中渐渐显现出来,《结构系列》(1991)、《地罣》(1992-1994)、《封闭的记忆》(1994)《殛》(1996)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这十几年间,隋建国始终坚持以抽象的“非材料”的材料为物质媒介进行创作实验;并以这种“非学院”的艺术语言、艺术观念表达自己对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拒绝与对抗。同时,这也是艺术家主动探索个人语言,寻求自我,与其他艺术家拉开距离的过程。
  1997年——2005年,隋建国进入了他艺术探索的第二阶段——“现实主义”阶段抑或称为“自我逃避”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中“挪用”的艺术手法,回避艺术家的自我个性,放大学院“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以此呈现艺术家对于历史与当代的认识,代表作有《中山装》、《衣纹研究》、《恐龙》系列等。
  2006年至今,隋建国进入了第3时期,“时间与空间”时期——巫鸿称之为“私人与系统的再整合”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隋建国对艺术进行了更为本质的探索,他已经不再将思维局限于艺术作品的媒材、形式、手法、个性,而是更为专注地思考作为感受主体的身体与时间、空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
  应当看到,在隋建国“第3时期”的转型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诸多偶然的机缘,但这偶然之中也蕴藏着必然的因素。就技术层面而言,在其创作的每一个阶段,隋建国都曾在作品中触及“时间”这一因素:1987年,他用自来水冲蚀一块方正的熟石膏块,一周之后水的痕迹被固化,作品取名为《无题》;1992年设计了“年度纪念碑”计划(由于条件限制而未实现只存有小稿),成为了《偏离17.5 º》的前身;1997年,在隋建国制作第一批《中山装》时,他故意将作品表面做成了腐蚀状,以强调“时间”的因素;2006年他完成了影像作品《大提速》,作品以中国第6次铁路大提速为背景,通过铁路——这一工业革命的象征,突出了时间与速度的概念;同年,作品《张江艺术摆渡车》使他更清楚地意识到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终于,在隋建国50岁生日后,他确立了当前这一探索方向,创作了《时间的形状》、《偏离17.5 º》、《运动的张力》以及2011年的《有限行动》等一系列作品。
  在观念层面上,这一转型也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隋建国将潜意识中那个不受人伦规训的“本我”视为最真实的存在,而与“本我”联系最为紧密的就是身体。于是,他针对人的身体本能(无意识)、意识等因素,在空间与时间的维度中展开了实验。不知是否出于巧合,在康德关于认识论的阐述中,他恰恰把时间与空间作为了人类最基本的“先天直观形式”,它与人的“先天知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时间与空间作为感性的纯形式,是人类必然而且普遍具有的,是感性认识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隋建国围绕这两对范畴进行一些列的雕塑实验,不能不说是切中了人类最本质的属性。
  当然,任何对于艺术家及其创作特点的归类、分期都不是绝对的,隋建国的艺术特点已经融入到了他各个时期作品中,只是在他不同的阶段显示出了相对的不同倾向而已。本文取名为《关于时间与空间——对隋建国2006年以来创作方式的再讨论》旨在梳理、整合之前学者、批评家对他所作的学术研究,分析他第3时期的艺术特点,并讨论这一过程的来龙去脉。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SCRM|小黑屋|人美中国书画网  |网站地图
邮箱:brushwork#163.com(#更改为@)

GMT+8, 2024-4-29 21:38 , Processed in 0.561231 second(s), 11 queries , Xcache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