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账户 登录
人美中国书画网,中国书画,人民艺术网,人民美术出版社 返回首页

谭勋的个人网站 http://www.rmzgsh.com/?20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游弋在形式、物性与观念之间

已有 286 次阅读2013-1-9 17:14

游弋在形式、物性与观念之间
——浅析谭勋的雕塑创作
文:何桂彦
谭勋早期创作中对形式、语言所进行的各种实验明显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不过,这个阶段并不长,以2002年的《呼吸》为标志,谭勋就力图超越现代主义的形式表达,让作品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发生关联。当然,介入现实并不意味着艺术家要放弃形式诉求,而是说需要对形式的表达进行有效的转换,即立足于材料自身的物理性能与视觉特点来寻找形式呈现的依据。这样一来,现代主义美学所追求的“有意味的形式”就逐渐被由“物”或者“客体性”(objecthood)所凸显的价值所取代。
从《李明庄计划》开始,谭勋大量地使用各种物品,或者说现成品(readymade)。事实上,从使用“物”的创作方法论上看,谭勋的作品至少有两种学术来源,首先是得益于极少主义的滋养。不过,和早期极少主义追求单纯的“物”,即斯特拉所说的“你看见的是什么就是什么”(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有所不同,谭勋更强调作为材料的“物”所具有的文化指向性。譬如,那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脸盆、搪瓷茶缸、铝饭盒本身就积淀着浓郁的中国经验。而那些在搪瓷茶缸上印着的革命语录与生产口号还将赋予“物”一种时间维度,或者唤起观众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尽管从物的形式表达方式上看,谭勋的作品仍具有极少主义所强调“少即是多”的形式特点,但和贾德所追求的冷静、理性的形式原则,即一种称之为“一个即一个”(one by one)的方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谭勋追求的恰恰是一种无序的、偶发的形式效果。
一方面是强调“物性”,另一方面是利用“物”与生俱来的形式特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形式语言,这样就必然会涉及到“形成品”这个概念。这也正是谭勋作品中“物”的另一种学术来源,即受到了杜尚代表的“达达”和沃霍尔为代表的“新达达”的影响。实际上,不管是脸盆、茶缸、饭盒这样的日常用品,还是用于雕刻的檐柱,它们既可以是极少主义意义上的“客体”,也可以是“达达”或“新达达”范畴中的现成品。虽然极少主义与“达达”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史发展路径,但对于谭勋来说,这两者都可以为我所用。只不过,在具体的创作中,其意义的显现各有侧重而已,极少主义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形式的表达中,而达达的启发则由观念的转换流溢出来。
90年代中期,一批具有实验性的雕塑家开始创作观念雕塑,在这股潮流中,谭勋无疑成为了其中的佼佼者。而事实上,真正将谭勋作品中的形式表达、“物性”显现,以及作品的文化诉求结合起来的仍然是“观念”。谭勋对“观念”的重视主要体现为为作品注入东方化的文化观念,以及创作方法论的改变。在《李明庄计划》中,谭勋保留了材料自身的物性,并力图赋予其一种东方意味的审美观念。例如,艺术家在三根废弃的檐柱的上端雕刻出中国山水的纹样,在茶缸与铝饭盒上制造出一些抽象的山水图景。这一创作手法,不仅让日常的物品衍生为艺术品,而且赋予了作品一种浓郁的文化意味。因为,不管是山水纹样,还是各种山水图景,它们积淀的都是本土化的审美观念与艺术趣味。在《李明庄计划2011-1》、《李明庄计划2011-2》等作品中,艺术家还尝试着将日常物品与具体的生活场景集合起来,这种改变既使雕塑与装置的界限变得日趋模糊,同时也会形成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场域,从而让观众的审美期待落空,形成反差,以此达到改变观众观看经验的目的。
一言蔽之,谭勋雕塑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形式,但不落入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范式之中;强调“物性”,但又要与西方极少主义拉开差距;强调“观念”;但却不以抽象的哲理和反艺术的体制为目的,而是积极建构作品自身的文化身份。同时,艺术家对创作中的过程性与偶然性的重视,对“场域”与“剧场化”效果的营建,不仅强化了“观念”表达的有效性,还会为当代雕塑拓展艺术本体的边界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2011年2月12日于望京花家地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SCRM|小黑屋|人美中国书画网  |网站地图
邮箱:brushwork#163.com(#更改为@)

GMT+8, 2024-4-29 18:21 , Processed in 0.597574 second(s), 13 queries , Xcache On.

返回顶部